话美丽浪漫七夕

话美丽浪漫七夕

       “又是七七乞巧夜,长空如洗月如皎。却叹鹊桥何处有,千古泪痕凝秋叶。”七夕节来临之际,手捧一杯绿茶,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,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,感受古代七夕节的风貌,享受那缕缕的温馨和浪漫,别有一番情趣。

   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,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。其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记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。”作为一个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,历代文人墨客以七夕为题,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、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
   唐代大诗人杜牧在《秋夕》中写道: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这是一幅层层布景、情思灵动的人物画面:在凄凉的秋夜里,生活孤寂的失意女子时而手执绫罗小扇扑打流萤,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和织女星,借以打发时光,排遣愁绪。表现了年轻女子无限惆怅复杂的心情,读来令人愁肠百结,感叹不已。

   “他乡逢七夕,旅馆益羁愁。不见穿针妇,空怀故国楼。绪风初减热,新月始临秋。谁忍窥河汉,迢迢问斗牛。”这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他乡七夕》用婉约忧伤的笔调把作者那种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时节,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的无限羁旅的乡愁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,读来让人感同身受。而唐代诗人罗隐的《七夕》:香帐簇成排窈窕,金针穿罢拜婵娟。铜壶漏报天将晓,惆怅佳期又一年。诗中描绘了古人过七夕穿针乞巧的风俗习惯及期待相逢的情景。

  七夕,因牛郎织女的传说而充满了浪漫和温情。宋代大文豪苏轼在《菩萨蛮•七夕》中写道:“风回仙驭云开扇,更阑月堕星河转。枕上梦魂惊,晓檐疏雨零。相逢虽草草,长共天难老。终不羡人间,人间日似年。”斗转星移,云开日坠,即将分开的恋人难分难舍,眼泪化作漫天的疏雨。虽然相逢是短暂的,但他们从不羡慕人间。词人想象浪漫丰富,热情地歌颂了牛郎织女的永恒爱情像上天一样长久不老。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在天愿做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”这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可以说是七夕情诗中的名篇,“比翼鸟”、“连理枝”成为历代人们耳熟能详、经久不衰的爱情名言。

     “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。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!”宋代秦观的这首《鹊桥仙》最为脍炙人口,经久传唱。多情自古伤别离,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呢?只要心心相印,两情就能天长地久。词中这种别出心裁的意境,一扫以往悲情,超凡脱俗,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。

   情爱不老,七夕不老。在浓浓诗香中过七夕,我们心中又会多了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,让人缱绻沉醉,情趣盎然。